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课例分析
惠桥熠 孟海蓉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英文绘本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文本和丰富的语境,绘本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法,以北京市朝阳区小学英语绘本阅读的五节观摩研讨课为例,探讨了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读前激发思维灵感,读中建立思维路径,和读后提升思维品质来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思维品质;发散性和灵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一、引言
思维品质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较多地侧重于学生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因此,如何将“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是目前英语教育关注与讨论的焦点。
二、思维品质及相关理论
2018年1月,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发布,新课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2018)。相较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思维品质”这一维度。新课标(2018:4)将其定义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水平,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语言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认知事物和现象,面对问题能够更快速、灵活地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所以这个维度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的个性发展,代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陈艳君、刘德军,2016)。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的地位愈发突显。
林崇德(2009:268)把思维品质界定为“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林崇德、胡卫平(2010:33)建构了“思维的三棱结构”, 提出“思维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结构,主要包括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的监控或自我调节、思维的品质、思维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其中,思维的品质处于三棱模型的里层中上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五个方面”。程晓堂(2015:74)结合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过程来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他认为“英语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以下十种思维能力:观察与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时空判断能力、严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鲁子问(2016)基于学生已有的汉语思维与英语学科可以发展的英语思维的异同,提出英语教育可以着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郭宝仙、章兼中(2017)从中小学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出发,将英语课程中的“发展思维”的目标定位为基础性、能动性和思维的倾向与习惯。
综合以上学者对思维品质的解读和思维发展目标的界定,思维品质的培养包含三个层面:由基础的观察、发现和预测,即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到中间层次的分析、判断、建构,即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再到高层次的质疑、探究,即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智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绘本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途径
绘本阅读教学就是以优秀的英文绘本为载体,让学生在感知、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与技能、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情感、品格和个性等方面的协同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故事教学,绘本具有大量丰富的插图,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英语绘本阅读教学通常包括观察预测、寻找信息、理解意思、分析意图、归纳总结、讨论评价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有思维过程的卷入,使绘本阅读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程晓堂,2018)。如果能够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这些教学环节,绘本阅读教学无疑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各个层面的发展。
四、通过绘本阅读培养思维品质的课例分析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朝阳区教委以《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为基础,在朝阳区启动了“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程创新项目”。笔者有幸观摩了朝阳区项目实验校的五节绘本阅读教学展示课,并对绘本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就结合展示课中的片段来分析如何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读前激发思维灵感,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思维活动的开始,教师重在设计问题来启动学生的先行认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桑力华,2016)。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热身和导入的阶段,需要通过教师设置悬念、讨论、提问、游戏等各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和猜测,使他们在互相启发的作用下充分发散思维。
1. 观察绘本封面,引导发散性思维
大猫分级阅读三级2 It Was a Cold Dark Night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只孤零零的小刺猬在寒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家的故事。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呈现了故事的封面,引导学生观察封面,然后提问: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1:A tree!
S2:A dark night!
S3:A hedgehog!
T:Yeah, this is a hedgehog. He is looking for a home,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home is it?
这时,学生的想象力一下被激发出来了,仿佛他们就是一只在寒风中孤独行走的小刺猬,想象着自己的家又大又明亮,温暖又舒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封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并初步对新家进行猜测和想象,为下一步开始讲故事做好预测。
其实绘本故事封面不仅能够起到预测故事情节的作用,上面除了有一些图片之外,还有标题、作者、插画作者等一系列信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这些信息,了解自己喜欢的绘本到底由哪些部分构成。在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封面,学生答出刺猬之后,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刺猬正在寻找它的家,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绘本的标题,继续用问题去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标题来预测故事内容,对故事形成一个初步印象,这样不会很快将学生的思维限定住,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比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继续问学生:“yes, a hedgehog! What else?”,直到学生发现标题(如果没有发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教师继续问:“The hedgehog walks alone in a cold dark night, can you guess where it is going?”这时学生根据标题漆黑寒冷的夜晚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预测文本,然后带着好奇心和期待阅读后面的故事。教师对标题的关注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标题的解读,引导学生注意标题能够使他们提前感受故事内容,有助于随后他们的课堂参与、自我检测和判断分析,不仅培养了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他们使思维从粗放到缜密,形成逻辑思维。
2. 自由谈论,激发灵活性思维
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更应强调“基础性”与 “能动性”(钟启泉,2016)。小学英语中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英语学科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忽视“基础性”的现象。例如,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较多,灵感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的研究较少(龚茁、柴改英,2015)。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头脑灵活,不循规蹈矩,作为教师,我们更要给予学生自由生长的土壤,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在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四级Robots一课的读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先通过一个热身活动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机器人,即用挡板遮挡住一个机器人的图片,先呈现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挡板后的东西是什么,再慢慢打开挡板,直到学生猜出机器人。然后教师就机器人的话题自然地与学生展开自由谈论,并通过“Have you ever seen any robots in your life?”、“What do they look like?”、“Do you like these robots? Why?”等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有的学生答在电影中看到过的变形金刚,看起来非常强壮;有的答家里面的小机器人,可以打扫房间等等。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与教师进行了真实自由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热身活动引发学生兴趣,学生们都积极地去抢答、看谁先猜出来,这一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然后再通过自由谈论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想了解与机器人相关的一切,包括外形、功能等,不仅为下面阅读绘本做好铺垫,也激发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敏捷性思维是灵活性思维发挥的前提,在快速的思考下,思维才会更加多元、灵活,充满想象力。
自由谈论在正式开始阅读前是一种很好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发言、讨论等形式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故事话题、背景畅所欲言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许多老师总是认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想法,即使想到什么也有可能因为词汇或语法限制表达不出来,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但小学生正是由于年龄小不怕犯错,只要教师多鼓励,允许犯错甚至适当允许用中文表达,在选择话题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思维并表达出来。

(二)读中建立思维路径,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读中活动是整个绘本阅读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教师与故事文本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绘本故事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系列问题或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思维路径——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品读故事细节、深度挖掘故事内涵。因此,读中活动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系统整合等深度思维品质的核心环节。
1. 图片环游,提升逻辑性思维
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结合,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绘本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在大猫分级阅读三级2 It Was a Cold Dark Night一课中,教师通过图片环游,帮助学生体会刺猬没有家的情景和感受;体会到小刺猬找家的艰辛,能够梳理小刺猬找家的过程,都发现了哪些动物的家,最后感受小刺猬终于体会到自己家的快乐。
教师通过图片+问题的方式,先后出示具有逻辑顺序关联的图片,再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清故事脉络。
Step1: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night.
T: Look, it was a cold, dark night and the wind was blowing.
Step2: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hedgehog.
T: How did the hedgehog feel? What would he do?
通过前两张图片,小刺猬一个人在寒冷、刮风的黑夜独自行走,学生纷纷推测到他可能要去找睡觉的地方,寻找自己的家。
Step3: See the first home.
T: He looked down ata little hole. What happened? Can you guess?
Step4: See the second home.
T: He looked down ata big hole. What did Ned see? Is this his home?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animal it is?
Step5: See the third home.
T: What did the owl said? What did Ned find?
......
教师通过后面一系列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的线索(洞的大小、位置、里面传出的声音),让学生不断推测、猜想这是谁的家,学生通过思考推断出了家的主人并结合家的特点判断适不适合刺猬居住,最后帮助刺猬找到了自己的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推断、逻辑推理等深层次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其实这个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点可能在于他们不太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习性和居住环境,尤其是故事中提到的猫头鹰、蝙蝠、狐狸这些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动物,仅仅让他们通过图片去思考这些动物的家为什么不适宜刺猬居住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动物生活习性的课外知识,列成一个表格(见表4.2.1),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己进行比较分析:猫头鹰住在树上,而刺猬和其他动物都住在洞里,蝙蝠和狐狸喜欢群居和单独居住,刺猬更是胆小怕生,所以他们的家都不适合刺猬住;而且蝙蝠和狐狸都是食肉动物,而刺猬的主要天敌就是貂、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最终得出结论,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提高分析推理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巧妙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最后在完成图片环游之后,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个故事框架图,描绘刺猬在寻找自己家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这样可以加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并归纳总结故事的梗概,培养他们的系统性思维,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1. 思维导图,训练系统性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能够通过清晰的思维链条将思维可视化、系统化,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绘本内容的梳理,从而培养系统概括性思维。
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四级2 Robots是一篇百科类的绘本,相比于故事阅读,科普阅读是小学阶段比较困难的阅读部分,其困难既是语言知识方面的,也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引起的。面对这样一篇信息量大,有明显结构特征的绘本,教师采用了构建思维导图和任务型的阅读方式。思维导图围绕着四个问题建立:
Q1:What is a robot?
Q2:What’s inside a robot?
Q3:Let’s talk about the appearance of the robots.
Q4: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robot?
教师依次提出四个问题,然后以每个问题为中心出示一张不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在绘本中寻找答案,然后与小组成员一起共同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教师又用一个大的思维导图(见图4.2.2)把四个问题串联起来,清晰地展示了机器人是一个可以帮助人们做许多工作的机器以及它的组成部分、外貌和功能,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之前阅读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机器人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在最后总结补充完整的思维导图时,学生思维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得到训练和强化。

(三)读后提升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读后环节是学生在梳理、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并有了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理解之后进行语言输出和表达自己看法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口、笔头输出活动,将文本内容、语言知识和思维品质有机结合,以实现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内化和迁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黄维强,2017)。
1. 巧妙设问,启发批判性思维
学生读完绘本故事之后,一定会对绘本中的人物或者情节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引领学生对故事人物、内容和观点等做出合理的评价和质疑,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绘本的赏读价值,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些教师将思维片面地理解为批判思维,又将批判思维片面理解为提出不同的观点(张金秀,2016)。实际上绘本阅读中批判性思维是学生能够真正体会故事的隐含意思,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自己的评价与价值判断。
领先阅读X计划六级Go away, Molly一课,讲述的是哥哥Max和妹妹Molly的故事,Max在看漫画书,而Molly总缠着Max想让哥哥陪她玩,从而发生了一系列Max不断躲避Molly的故事。这个故事很贴近学生生活,因为不少学生家里都有兄弟姐妹,相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是学生没有较好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生活中也很少会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兄弟姐妹相处。故事引人思考,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
在这节课的读后活动,教师设计了讨论故事内容发表个人看法的环节,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T: What do you think of Max?
If you can ask a question to Max, what would you like to ask?
If you were Max, what would you do?
教师的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从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到对人物提问再到换位思考,不断地启发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做法进行评判式思考。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
S1:I think Max is not a good brother.
S2:Do you love your sister? Can you play with Molly?
S3:I will give her some candies, maybe she likes candy.
S4:I will play with my sister, because I think my sist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mic.
T:Such a good point. If you have a brother or sister in the house, and you can grow up together, even sometimes you may fight, you may have different ideas, but I think for most of time, you can enjoy. So remember always love your families.
通过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学生们认识到了主人公的做法从某种角度是有争议的,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启发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最后教师的总结也升华了主题,引人深思。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交流—总结提升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绘本故事的内涵,并巧妙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设计的非常好,既有让学生讨论回答的,也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但是大部分是由教师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提问时间。其实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对故事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或是提出一些问题。在读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出空间和机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发表看法,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去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比如在Go away,Molly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这篇绘本故事的标题很有意思,尤其是读完故事之后再回过来看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因此,在读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回扣标题去激发学生的多样化感想,为什么Molly是Max的妹妹,Max却让她走开?他为什么不愿意陪妹妹玩?如果是自己会这样做吗?还是有其他的做法?学生根据故事整体内容,回看题目,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一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兄妹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对故事的主题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由此可见,标题是有效的思维发展点和增长点之一,我们要重视标题对阅读的吸引和指导以及对思维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提问空间。
2. 续编故事,培养创造性思维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2004:45)认为,“教学改革要实现由‘占有式学习’向‘反思式学习’的转换,是学习从‘积蓄’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在课堂中,应该实施旨在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自主创造意义与构建世界的思维与能力的‘反思式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
在丽声妙想英文绘本三级小刺猬找家一课中,小刺猬依次来到水獭、兔子、松鼠和鼹鼠的家,但是发现他们的家有的太潮湿了,有的太拥挤了,有的太高或者太黑了,都不适合它居住。在读后环节,学生在充分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Write a new part to the story (What other animal’s house did hedgehog go?)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继续思考故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前面提到过的大猫英语分级阅读四级Robots这篇百科类绘本读物中,教师在讲授完机器人的外貌、组成部分和功能之后,出示了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并根据机器人的各部分包括功能、样貌做简单介绍,然后启发学生两人一组,在纸上设计绘画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并运用以下句子简单介绍自己的机器人。
S1:My robot is big/small/tiny/strong...
S2:It looks like a...
S3:It has long arms/short arms/big wheel. It can ...
学生们设计出了许多形态各异、功能不一的机器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这两位老师通过读后拓展环节或者作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只要老师仔细研读文本,精心设计,都能给学生创造出发挥想象的机会。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绘本,教师可以尝试在处理文本过程的中,把结局隐去,故意“留白”,不呈现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自编故事结局,之后再按照自己编的结局进行角色表演或对话,这可能更能够发挥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想象和创造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高阶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供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新学的内容去想象。除了续写故事,创编戏剧、制作手抄报、写信等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的作品以展示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在读前、读中和读后不同环节,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运用如观察封面、自由讨论,图片环游、思维导图,巧妙设问、续写创编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达到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同时,从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矛盾,学生的思维只有被充分激活,有了表达的愿望,才会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也最终会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教育培训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